育肥猪各阶段的伤亡率
2025.05.26 00:48 34
育肥猪各阶段伤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养殖环境、猪的品种、管理水平、疫病防控等,所以具体数据会有所不同,育肥猪全程伤亡率正常范围在3%-10%左右,以下是各阶段伤亡率的大致情况:
保育转育肥阶段
- 伤亡率:通常在2%-5%。
- 原因
- 环境变化:保育舍温度较高、湿度适宜,转群后,育肥舍空间变大、密度相对降低,温湿度条件不如保育舍稳定,猪只需要适应新环境,易产生应激反应,导致抵抗力下降,引发疾病。
- 混群应激:不同来源的猪只合群时,会因争夺地盘、位次发生争斗,造成猪只体表损伤,增加感染病菌的风险。
- 疫苗免疫空白期:仔猪从保育舍到育肥舍,可能正处于疫苗免疫空白期,母源抗体消失,新的疫苗抗体尚未完全建立,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。
育肥前期(30-60公斤)
- 伤亡率:约在3%-6%。
- 原因
- 生长速度快与生理机能不匹配:此阶段猪的生长速度较快,对营养需求增加,但消化系统等生理机能尚未完全适应,容易出现消化不良、营养性腹泻等问题。
- 群体密度较大:猪只数量较多,活动空间相对受限,空气质量易受影响,氨气、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,刺激呼吸道黏膜,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,使猪只易感染呼吸道疾病。
- 疫苗接种应激:该阶段可能需要接种多种疫苗,疫苗接种会给猪只带来一定的应激反应,导致短暂的免疫力下降,若此时猪舍环境不佳或猪只本身体质较弱,就容易感染疾病。
育肥中期(60-100公斤)
- 伤亡率:一般在2%-4%。
- 原因
- 饲料更换:随着猪体重增加,需要更换为育肥后期饲料,饲料配方的改变可能引起猪只采食量下降或消化不良等问题。
- 疾病感染:如果前期免疫程序不合理或饲养管理不当,猪只可能在此时感染一些慢性疾病,如副猪嗜血杆菌病、气喘病等,这些疾病在育肥中期可能逐渐显现临床症状,导致猪只生长发育受阻,甚至死亡。
- 饲养管理疏忽:日常管理中,如通风不良、温度不适、饮水不足等,都可能影响猪只健康,增加伤亡风险。
育肥后期(100公斤-出栏)
- 伤亡率:大概在2%-5%。
- 原因
- 应激因素叠加:临近出栏时,猪只体重较大,抓捕、运输等操作会对猪只造成较大应激,环境变化、饲料变更等因素综合作用,使猪只应激反应加剧,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,易引发疾病。
- 隐性感染疾病爆发:一些在前期感染后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疾病,到育肥后期,由于猪只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应激因素,可能会爆发出来,导致猪只死亡。
- 高密度养殖:为了提高养殖效益,部分养殖户在育肥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养殖密度,这会影响猪只的活动和休息,增加猪只之间的接触和感染机会,同时也不利于空气质量和温湿度的控制,从而影响猪只健康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