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舍排污做法
2025.06.01 05:09 31
猪舍排污是保持猪舍良好环境、减少疾病传播的重要工作,常见的猪舍排污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规划合理的猪舍布局
- 地势与排水坡度
- 猪舍应建在地势较高、干燥且通风良好的地方,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,一般以1%-3%为宜,这样有利于尿液和污水自然流向排水口,便于及时排出舍外。
- 在建设猪舍时,将舍内地面由靠近墙壁处向中间排水口倾斜,使尿液能顺利流入排水管道。
- 排水系统设置
- 明沟排水:在猪舍内沿墙边设置明沟,明沟要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,一般宽度为20-30厘米,深度为15-20厘米,明沟可以直接收集尿液和少量污水,然后将其引至舍外的沉淀池或化粪池。
- 暗沟排水:暗沟排水系统相对较为隐蔽,不易滋生蚊虫,暗沟一般采用地下管道铺设,管道要有一定的坡度和管径,可采用直径10-15厘米的PVC管,坡度为0.5%-1%,将猪舍内的污水通过暗沟排入舍外的污水处理设施。
- 地漏设置:在猪舍内适当位置设置地漏,地漏要与排水管道相连,地漏的箅子应具有一定的间隙,既能防止猪只蹄子卡住,又能保证污水顺利流入,每10-15平方米设置一个地漏,方便及时排出地面的积水和尿液。
及时清理粪便
- 干清粪工艺
- 每天定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,采用干清粪方式可以减少污水产生量,饲养人员使用刮板、推车等工具将粪便收集到舍外的粪便堆放处。
- 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清理一次粪便,将粪便运至远离猪舍的堆肥场进行堆肥处理,使其发酵后成为有机肥料。
- 机械清粪
- 对于规模化猪舍,可以采用机械清粪设备,如刮粪板、输送带等,刮粪板可以沿着猪舍地面将粪便刮至舍外的粪便收集坑,输送带则可以将粪便输送到指定地点。
- 在大型养猪场中,每隔一定时间开启刮粪板或输送带进行清粪,提高清粪效率,减少人工劳动强度。
污水的处理与利用
- 化粪池处理
- 在猪舍外设置化粪池,猪舍排出的污水先流入化粪池,化粪池一般分为三格,污水在化粪池内进行沉淀、厌氧发酵等处理。
- 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的污水,其上清液可以用于灌溉周边的农田、果园等,将化粪池上清液通过管道输送到农田灌溉系统,为农作物提供养分。
- 生物处理
- 沼气池:利用猪粪尿等污水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,沼气池可以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沼气,沼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猪舍的照明、取暖等。
- 生物滤池:污水经过格栅、沉砂等预处理后,进入生物滤池,生物滤池内填充有生物填料,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,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净化。
- 人工湿地:人工湿地是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水处理设施,污水在人工湿地中通过湿地植物、微生物等的协同作用得到净化,在猪舍附近建设人工湿地,种植芦苇、菖蒲等湿地植物,让污水流经湿地,去除其中的污染物。
- 达标排放
- 如果猪舍污水经过处理后仍不能达到灌溉用水标准或其他回用要求,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处理,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后排放,深度处理方法包括化学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等。
- 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,再经过砂滤、活性炭过滤等进一步去除杂质,最后进行消毒处理,常用的消毒药剂有二氧化氯、次氯酸钠等,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到周边水体。
加强日常管理
-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
- 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扫,包括地面、墙壁、饲槽等部位,减少粪便和污水的残留,每周至少对猪舍进行一次全面清扫,及时清理散落的粪便和杂物。
- 对猪舍内的设备和用具也要定期清洗消毒,防止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滋生和传播,饲槽每天清洗后进行消毒,可采用0.1%-0.2%的过氧乙酸溶液浸泡消毒。
- 控制猪舍用水
- 合理控制猪舍的用水量,避免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,采用节水型饮水器,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饮水量合理调整饮水器的流量。
- 检查猪舍的用水设施,防止漏水现象发生,如发现水龙头、水管等有漏水情况,要及时维修,减少污水产生量。
- 人员培训与监督
- 对饲养人员进行猪舍排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,使其了解正确的清粪、污水处理等操作方法,培训内容包括猪舍卫生标准、排污流程、设备使用等。
- 建立监督机制,定期检查猪舍排污情况,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,制定详细的猪舍排污检查表,每天由专人对猪舍的粪便清理、污水排放等情况进行检查记录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